• 廉史镜鉴

    探寻北京城之源

    发布日期:2025-10-13信息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wKinm2joAXOAfSLQAABRq0t2ANM843.jpg

    上图:作册奂卣 左图:牛头纹带盖伯矩鬲 图片来源:首都博物馆网站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在博物馆中,我们能看到考古工作者经历多年挖掘与研究后收获的成果。首都博物馆正在展出“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展出琉璃河遗址出土文物180件(套),其中首次展出文物113件(套),据悉该展是首都博物馆“北京历史文化展”系列展览的首展。

    房山琉璃河遗址发现于1945年,1962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考古调查,1972年进行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历经六十多年的考古与研究,我们如今对房山琉璃河遗址的认识更加清晰。该遗址是西周燕国的始封地和早期都城,它将北京建城史推进至三千余年前,被誉为“北京城之源”。

    进入新时代,房山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2021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座小型贵族墓M1092,发现了一批精美的青铜器。其中有五件青铜器(鼎、尊、爵、卣、觯各一件)上的铭文基本相同,被称为“作册奂器”。“奂”为人名,“作册”是其职业,应当是史官、书记员一类的官。铭文中有“太保墉匽(燕)”之语,展览的名字即来源于此。铭文记载了太保也就是召公姬奭来燕地筑城,在燕侯宫举行宴会,赏赐奂贝币,奂以此制作了一批青铜器祭祀自己的父亲辛。展览指出“作册奂器及其铭文是北京建城史最早的出土文献,实证北京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周王朝建立后分封天下,召公被分封到燕,但前来燕地就封的是召公的儿子克,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克盉、克罍等文物的铭文可证此事。召公与周公留在朝中,相继辅佐了成王、康王,为西周历史上“成康之治”的出现做出了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召公巡行乡里时,曾在甘棠树下决狱,他断案公正,百姓都十分爱戴他,召公逝世后,百姓见甘棠树而思召公之恩,不忍砍伐甘棠树,后世有“甘棠遗爱”之语赞颂清官廉吏的惠政。

    筑造燕城是召公到燕地亲自执行的,可见西周对燕地战略地位的重视。那么燕城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池?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我们如今可以知道这是一座至少有双重城垣的城池,外城墙外有壕沟,内城墙外也有壕沟,这是西周封国遗址考古中首次发现双重城垣。内城中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大型井、蓄水池等,外城中有平民墓地。考古工作者通过DNA技术,成功复原了房山琉璃河遗址中一处家族墓地中四代人的亲属关系,这是商周考古领域中通过DNA技术复原的首个大型家族树。

    该展览展出了许多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青铜器的铭文对于研究相关历史有不可取代的价值,而一些青铜器的奇特造型则体现了燕国先民不俗的审美和精湛的技艺。如牛头纹带盖伯矩鬲,通过铭文可知这件青铜器的由来,伯矩以燕侯赏赐的贝币制成此器纪念自己的父亲。这件鬲的盖钮是由两个背靠背的牛首组成,盖面、鬲袋足均装饰牛角兽面纹,牛角翘起,高于器表,十分精致。

    房山琉璃河遗址不仅是北京三千余年城市文明的历史见证,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渊源,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例证。在该遗址中,能够看到周人、商遗民和当地人的融合。今年3月,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工作开启,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展示了三个优胜方案,邀请公众参与选择,提出宝贵意见。此外,房山琉璃河遗址也将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